舉辦合心共識營 凝聚共識邁向未來

日誌, 活動報導


(文:秘書室/圖:林哲先) 面對少子化的趨勢,迎向高等教育的艱困挑戰,2/23日舉辦一年一度的合心共識營,包括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王本榮校長、各級主管、老師和行政同仁400多位參加,期望凝聚同仁共識,共同為慈大的永續發展而努力。

慈濟教育志業執行長蔡炳坤致詞,感恩慈濟大學在0206花蓮地震過後,校長帶領師長快速的安頓學生,爾後更積極投入災後復原工作,協助搬運物資,也進行陪伴閱讀計畫,教育傳播學院更主動與中華國小規劃後續的課輔,展現在地關懷的服務精神。慈濟大學深耕東台灣已有很好的成果,更積極拓展國際化,在面對少子化的挑戰,對於慈大現階段因應挑戰的變革,董事會予以支持,也勉勵教職同仁莫忘初衷,培育具人文素養的人才,期許慈濟大學未來不只國際化、在地化,同時也具人文化。

王本榮校長感嘆生命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不斷變化,農曆年前的花蓮地震、醫學系84級的蔡鎮吉醫師突然往生、生科院李哲夫前院長的離世,在在顯見無常的示現。而在無常的時代,學校也面臨許多的挑戰,包含少子化的危機,全球化的學習型態改變,都是學校全體同仁在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期勉教職同仁面對全球化的變革,可以揚棄本位主義,擁有換位思考的能力,規劃優質的課程內容,吸引更多國內外的學生前來就讀,建立學校的好口碑,讓慈大得以永續經營。

面對招生困境,各系所著手進行課程改革,希望能提供學生跨域學習的機會,透過人發系陳畹蘭主任及社工系賴月蜜主任的分享,了解到二系因課程背景部份接近,經參考其他學校之作法,進行課程的整合調整,藉由二個專業領域的合作,學生可以誇域學習,提供課程與學術及課程與服務的學習機會,讓理論與實務更加結合,創造招生之利基。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血脈,慈濟大學是由慈濟基金會所創立的,對於慈濟的根源及五十多年歷史脈絡理應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課程中也特別邀請慈濟慈善基金會編纂處洪素貞主任分享「法脈探源 布善種子」。具足靜思法脈精神理念,才有慈濟宗門事相。若只認識慈濟、不認識靜思法脈,就變成只會做慈濟事,精神理念不穩固,在種種環境、人事因素影響下,很容易產生偏差,洪主任也和同仁詳細說明關於慈濟宗門的溯源。上人的語言有高度的穩定性,在重複中創新、熟悉;在實踐中喜悅、自在,經得起不斷被引用、被詮釋、被解讀。上人講經特色是一部台灣社會的縮影、一部世界苦難的歷史、一部地湧菩薩的見證,因此近年來編纂處努力於法脈宗門綱要的完整論述與記載,透過文字記載讓更多人了解慈濟。

學校面臨少子化的困境,也希望了解與學習其他學校之經驗提供改革之參考,這次特別邀請義守大學傅勝利榮譽校長前來分享,傅校長提到高等教育目前面臨少子化、大學發展欠缺特色、學生學用落差等三大挑戰,他認為與其追尋標竿,不如成為標竿;依循典範,不如創造典範,而慈濟大學在0206花蓮地震後,全校師生主動投入之人文關懷,才是高等教育應該做的事,學校表現真正打動人心,慈大品牌,給人可靠的感覺,面對高教環境的艱困,只要學校教職同仁齊心,傳承精神努力,應該可以安然渡過。

慈大合心共識營的舉辦,也藉此平台讓學校教職同仁了解慈濟志業的發展,特別邀請大愛感恩科技研發部的陳意容高專前來談論大愛感恩科技的緣起及其產品的發展,每項產品的研發構想背後都有著符應賑災人員的需求及膚慰受災人民的慈悲心念,也因為那一念善心,不斷的迎接困難與挑戰,創造許多貼近人性的科技產品。

最後,由曾國藩副校長說明學術倫理的規範,提醒學校教師應有之基本學術倫理觀念,進行學術研究及其發展時應注意之事項,期勉老師應展現學者的基本風範與作為,以維學校之名聲。(文:秘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