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醫療照護與科技的前瞻

活動報導


( 文:醫學院、陳羿頻/照片:張進和) 隨著時間日新月異,台灣醫療不斷進步,慈濟大學醫學院楊仁宏院長於慈濟大學群營分享“21世紀醫療照護與科技的前瞻”,帶領大家認識當前醫學照護/科技的奧秘。

我們身處在一個極其變化的年代,媒體報導讓民眾感受到醫療體制好像在逐漸崩壞,其實近年來,台灣的醫護工作環境已經大為改善,隨著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等法規政策的實施,以保障醫療人員的身心福祉,血汗醫護已經逐漸消失,護理人員工作也不會再像以往繁重,雖不敢說血汗情況完全沒有,但醫療環境已經大為改善。血汗時代慢慢改變並且逐漸腿色,代表醫療體制與環境趨向善的循環。

今日醫療的困境包括(1)病人自主性增加,醫病關係改變;(2)醫病關係的惡化;(3)為避免醫療訴訟,因為防禦性醫療增加;(4)生物醫學與資訊科技的進化;(5)醫療政策與全民健保的問題,上述每個事件都是對醫療衝擊很大的事件。今天的演講聚焦在生物醫學與資訊科技的進化議題。

21世紀生醫的演進迅速,生物科技在醫學上的應用更為突出,推動醫學不斷進展。生物科技對於醫療的衝擊啟動了「精準醫療」,也正式宣告「個人化醫療」時代的來臨,例如2012諾貝爾獎得主京都大學的山中伸彌教授發現體細胞可以轉換成為幹細胞(iPS)、進一步可以分化成各種器官組織,此項技術在日本應用在視網膜病變的治療展露出曙光,這是非常重要的成就;2018年諾貝爾獎,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教授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艾利森教授分別發現anti-PD1、anti-CTLA4抗體來治療末期皮膚癌melanoma病人,癌症免疫療法獲得重大進展,突破癌症治療以往只能以手術、化療或放射治療的侷限,再一次透過醫師與生技科學家做結合,使用抗體來喚起T細胞,誘發我們的免疫系統,開啟了癌症新式療法,讓免疫細胞充新啟動、免疫細胞來認出癌細胞、並進一步殺死癌細胞,延長末期癌症病人的壽命與提高生活品質。

針對最近很夯AI (人工智慧),根據Pwc英國的調查,在AI衝擊浪潮下,首當其衝被取代的領域為製造業,將會流失25%,失去工作職缺可達70 萬,其次是運輸與物流業預計將減少 22% 職位,約 40 萬人;相對的,更為需求與獲益領域則為醫療業,將創造 20% 的職缺,淨就業增加可達百萬;此外,低教育工作者被AI或自動化取代的機率越大,高教育者與醫護領域的需求並不會減少甚至更為需要。因此,我們要體認,大家每一個人、每一領域的人都會被AI衝擊,大家更要去認識AI、了解未來的社會需求、全球化的轉變,讓自己未來不會在AI或自動化的浪潮中被襲捲滅頂。世界西洋棋冠軍Garry Kasparov (1997年敗給IBM的深藍) 指出「我們不需擔心未來強大的“人工智慧”,而應該關注今天 (人類) 缺乏“智慧”」。

未來將會是精準醫療個人化健康照護的時代,醫生要和病人更多的互動,協助病人與家屬了解自己的病情、甚至促進病人健康、預防疾病的等再發,現今醫療體系已邁入分子醫學、精準醫療的時代,但另醫方面也更重視個人健康照護的需求,帶動健康管理、早期診斷及新藥開發的發展。因此,精準醫療也將產生需多新興的產業,帶動另一波創新資訊科技與醫療科技結合的契機。

精準醫療包含臨床疾病表現、生物基因檢測及基因體大數據分析,台灣有很完善的健保資料、是非常難得的大數據資料,優質的資訊科技人才,加上台灣有最優質的醫療制度與人員,可以透過大數據的分析解讀,各種臨床資料、實驗數據、影像資料等數位化,透過跨領域整合協助醫師與醫療團隊作出診斷決策與治療方針,實現每一個病人都能夠量身訂做、而有各自最適合的醫療方式。

另一方面,AI深度學習的高速進展也威脅了部分醫師的工作,尤其是影像相關的學科,例如醫學影像、眼科、皮膚科及病理科醫師多依賴視覺辨識診斷,對於皮膚癌的診斷、視網膜病變或醫學影像的判讀AI透過類神經網路的自我學習,其診斷成功率與醫學專家相比已經不相上下,因此,AI時代的來臨,未來的社會恐怕不會再有永遠的「金飯碗」。

進一步談論醫學的本質是什麼?是科學或藝術? 醫學的對象是人,本就是充滿不確定性(uncertainty),因此醫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楊院長表示,其實醫學的核心價值在於「以人為本」,本質在於人文精神,而證嚴法師教導我們,慈濟最尊重的是人文關懷,重視人感受的痛苦、人文精神,這是慈濟最重要的特色。沒有同理心就沒有醫療照護,所以最重要是人文素養。不論科技如何進步,醫療中人文素養的四大特質「自主、尊重、平等、愛與關懷」是亙古不變的。人文素養要怎麼培養?身為一個教育家,人文素養培養是要設法感受人類行為,感受行為的同時,要學習怎麼感受人的痛苦,這就是醫學最重要的本質與核心價值。

演講最後,楊院長不忘提醒有志投入醫療領域的同學們,「先學做人、再做專業人」、「先學做人、再學當醫師」。21世紀學生必須的能力包括:STEM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辨力、適應力、資料判讀能力、創造與創新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文素養。期待同學們儘早規劃培養,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競爭力的人。19世紀德國教育學家洪德寶「生命只有一座要征服的高峰:設法感受一切身爲人的感覺」一語中的、發人深省,與大家共勉。

慈濟大學醫學院現有醫學系、護理學系、公共衛生學系、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醫學資訊學系、物理治療學系、生命科學系、分子生物暨人類遺傳學系、學士後中醫學系,絕對是對醫護與科技有興趣同學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