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慈青社走進撒固兒

服務,交流, 活動報導

慈青社撒固兒社區
慈濟大學慈青社每個月第二個星期五固定到國福里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照顧站進行老人服務。而這群慈青社有來自台灣,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南非的同學,其中馬來西亞同學發現撒奇拉雅族語有一些發音和馬來西亞話相同,例如雞「AYAM」、眼睛「MATA」等。慈大年輕大學生離開家鄉、國家到花蓮求學,有些阿公、阿嬤的孩子和孫子可能因為工作或求學不在身邊,星期五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照顧站轉變成雙方重溫祖孫天倫之樂的地方。

「對不起,我剛站在外面,曬太久變黑了。」林琪蘿幽默的語言,引起阿公、阿嬤的笑聲。來自南非的林琪蘿,因為跟著公衛老師到國福社區,發現這裡阿公、阿嬤熱情活潑,社區年輕人也很努力在經營,因此與慈青社的同學在請教過李逸偉督導後,每個月固定到國福和老人家互動。第一次到部落健康站,大家看到黑皮膚的琪蘿,以為他不會說國語,還會擔心怎麼溝通,但是現在琪蘿跟長輩們不但是最熟的,阿公阿嬤還會跟他說:「你的皮膚跟我們是一樣的。」林琪蘿認為公衛是預防醫學,南非的老人不太會運動,所以他看到李督導和志工們如何帶動阿公阿嬤練身體,他也可以學習,希望將台灣老人照顧的經驗帶回南非。

這群慈青社的年輕人非常有心,也學了幾句簡單的族語,慈青社社長蔡柏毅表示,社員多數都不是花蓮人,所以他希望能夠透過社區服務,讓大家與花蓮產生感情連結,而最重要的是每一個人都會老,希望同學們能夠從與阿公阿嬤的相處中,更珍惜與家裡長輩的相處。

就讀東語系來自越南李慧敏同學,二年前第一次到國福社區,李慧敏說,跟阿公阿嬤相處久了,就會產生感情想要每次都來。她覺得跟阿公阿嬤相處的技巧就是要有肢體互動,要看著他們的眼睛微笑,把他們當自己的家人。

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照顧站每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有安排老人課程,每個月第二個星期五還有慈大慈青社加入。部落文化健康站李逸偉督導表示,其實老人家最需要的就是陪伴,這群大學生帶來了年輕的活力,他們都很喜歡。

8月豐年祭即將來臨,阿公阿嬤也輪流唱了好幾首歌曲給慈青社同學聽。馬來西亞籍的陳安佑同學在2年的相處中,發現了有幾個發音,馬來西亞語和撒奇拉雅是相同的,而他和照顧的印尼看護姐姐麗娜更是用印尼語溝通。甚至是還有幾位阿公年輕時有到過非洲去當過技術人員,也會用英文和大學生溝通。
母親節前夕時,慈青社安排的奉茶和唱歌,更是弄哭了阿嬤和這群孩子。81歲的田麗娥有一個女兒嫁到日本,看到外國來的孩子感觸特別多,田麗娥說:「他們就像我小孩一樣,一個人離開家鄉。」她抱著越南的同學一起哭,膚慰思念親人的心情。每個月短暫的相處彼此分享不同的生活經驗,不管是用哪一種語言,關懷和陪伴就是最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