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傳播系同學為撒固兒留下珍貴紀錄

SDG17, 服務,交流, 活動報導

慈濟大學應屆畢業生李旻佑、劉子霈、何品濂畢業製作「Luma‘家」,紀錄花蓮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站,進而循序漸進的探討文健站與部落傳承文化的工作,

他們如何從日漸式微的傳承中逐漸找到自我文化過程。在影片完成後,日前首次受邀回到花蓮撒固兒部落文化健康站播出,與這群可愛的部落長者分享撒固兒部落的故事。
六月是撒奇萊雅的捕魚祭,但因為疫情不能如往常一樣舉辦大型活動,因此文健站播放「Luma‘家」紀錄片,讓大家重溫過去部落捕魚活動外,文健站負責人李逸偉表示:「由於美崙溪的生態改變了,現在沒有辦法像以前一樣捕魚,但透過影片大家可以看到部落年輕人如何用傳統的方法搭建魚礁,努力保留住我們的傳統文化。」她也感謝慈大傳播系三位同學,三年多的時間陪著部落走過,為他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畫面。
能夠回到當初拍攝地與片中主角一起看紀錄片,李旻佑說:「蠻特殊的,有些阿嬤看到影片會說那是誰,甚至影片中還有一、兩位長者已經往生了,更讓人感受到文化工作的急迫性。」李旻佑、劉子霈、何品濂從2019年開始記錄撒固兒部落,剛開始是追著活動祭典跑,但最後以生活紀錄的方式,呈現他們如何在生活中延續傳統。長達三年的紀錄裏,三位傳播系的學生覺得願意回到家鄉文化傳承的年輕人少,而他們有幸在其中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Luma」是撒奇萊雅族語「家」的意思,紀錄片以一位嫁進部落的媳婦李逸偉、部落青年kala和林秀蘭阿嬤為主要的記錄對象,李逸偉1986年結婚,2011年回到部落,開始做田野調查時不會說族語的她只能拜託丈夫有空的時候幫忙她訪問。李逸偉表示,2015年文健站成立後,發現很多傳統文化是很珍貴的,但有些傳統70歲、80歲以上的阿公阿嬤還會做,60歲以下中間年齡層卻已經不會,這是很嚴重的文化斷層。李逸偉希望把文化找回來,把年輕人找回來傳承,但他們遇到另一問題是,部落的長者認為年輕人應該在外面工作,回到部落代表在外面過的不好,「要讓年輕人回來也是一個觀念大翻轉。」李逸偉說。
蔡文進(Kala),畢業當完兵後到竹科上班,在這期間時常回到部落參加祭典與耆老們學習相關技藝,經過幾次舟車勞頓的往返後,他開始逐漸的想要回到部落,大約於2017年 Kala 回到部落,跟阿公、阿嬤們交流學習,而後進入文健站,從敲打苧麻學習做織布、採集野菜,Kala甚至帶著年紀相仿的年輕人一起用傳統方式捕魚。
林秀蘭阿嬤出生於撒固兒部落,過去撒固兒部落的生活經驗以及生活技能,都在她的記憶之中,所以她是部落知識的傳授者之一。Sakul 撒固兒部落的相關工藝,如織布、編織,或是部落的神話故事、樂舞,教給年輕人。
三年多的相處,李旻佑、劉子霈、何品濂與文健站以及部落長者們都很熟悉,有些長者知道他們要畢業離開了,對他們說:「以後要常回來。」李旻佑、劉子霈、何品濂覺得願意做文化傳承的人比較少,有機會在離開花蓮前在部落播出「Luma‘家」,這是屬於他們慈大學生與花蓮、與部落的共同記憶。影片連結: https://bit.ly/3nfMf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