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無語良師 刊登國際醫學教育排名第一期刊

SDG3, SDG4, 活動報導, 研究成果

由於華人傳統「保留全屍」的觀念,大體捐贈在台灣並不普遍,除了慈大醫學系外,多數醫學系仍然面臨大體老師不足的問題。大體老師在醫學教育上到底具有甚麼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呢?在最新一期的Academic Medicine期刊(醫學教育排名第一)刊登了慈濟大學「大體解剖課程與捐贈者家庭互動的影響:學生給無語良師信的主題分析」研究分析,肯定慈大安排學生家訪了解捐贈者的生活,與家屬的互動,以及所有人文典禮,讓醫學生對未來醫學生涯多了感恩,尊重和同理心的態度。慈大解剖學科主任曾國藩教授表示,讓學生認識無語良師和家屬的作法與全世界的解剖教學背道而馳,但最後證明,這個過程對學生未來職涯發展的重要性,也是這樣的過程讓家屬願意將摯愛捐贈給慈濟大學。
由慈濟大學朱紹盈教授、曾鼎鈞醫學生、何縕琪教授、曾國藩教授共同研究發表「大體解剖課程與捐贈者家庭互動的影響:學生給無語良師信的主題分析」刊登於醫學教育裡排名第一的Academic Medicine。Academic Medicine是由美國醫學院協會出版醫學雜誌,IF 6.893是醫學教育裡排名第一的期刊,此雜誌平均退稿率超過90%以上。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表示,慈濟大學首創將人文典禮納入大體解剖學的課程中,在每一環節上做到「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學生和無語良師的緣份始於課程前的家訪,學生因為和家屬有了感情互動,讓他們更謹慎地下刀解剖,也更能體會病人與家屬的心。而慈濟大學的無語良師是團體合作的成果,包括證嚴上人、精舍常住師父指導、慈濟志工和學校跨單位的同仁的合作等等,是大家對無語良師和其家屬的尊重和感恩。每學期解剖課程結束後,由每位學生親自寫信給無語良師放入棺木中,打破西方解剖刻意將大體視為物,而非人的連結。
醫學系朱紹盈老師發揮自己的敘事醫學專長,與解剖學科曾國藩主任以及教育傳播學院的何縕琪院長,以及醫學系學生曾鼎鈞,針對125封、橫跨三年的醫學生寫給無語良師的一封信進行醫學生與捐贈者家庭互動的主題分析。
該研究包括 2015、2016 和 2017 年參加大體解剖課程的三年級醫學生的 125 封信件。分為三大區塊,分別是「醫學生的無語良師」、「與無語良師和家屬的連結」以及「個人反思與內在轉變」。醫學生從家訪中認識了無語良師,並從無語良師留給醫學生的信中體會到了老師的利他精神以及對醫學生的鼓勵;透過人文典禮醫學生建立了與家屬的連結;每次課程前後的默禱,加深了醫學生與無語良師間的靈性連結;而所有的這些,促使學生產生內心的轉變、反思生死,並進一步對自己的專業素養有更深的期許。
「每一次在老師身體上劃錯刀時候,我總感到相當的不捨。….. 對我而言,您給我的不只是大體解剖學上的學識,更啟迪我對於生命有著更深一層的思考。」這是學生在課程結束後寫給老師的信,解剖人文課程讓學生學習如何面對死亡,並培養看見「人」的專業素養與態度。
證嚴上人呼籲「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以及慈大尊重生命的解剖人文典禮獲社會認同,目前已經有41133位簽署遺體捐贈志願書,自1996年大體解剖教學啟用至今有1118位完成捐贈大體,醫學系平均5~6位學生就有一位大體老師,並進一步開發了模擬手術教學;無語良師研究刊載於國際知名的醫學教育期刊,除了是對慈濟醫學教育的肯定,更讓無語良師的大捨精神與愛被更多人了解。

論文連結:https://journals.lww.com/academicmedicine/Abstract/9900/The_Impact_of_a_Gross_Anatomy_Curriculum_With.2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