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學生走入靜浦 幫助部落種植防風林

SDG17, SDG8, 服務,交流, 活動報導

(圖/文:通識USR教學研究中心)「花蓮是台灣的後山,那麼靜浦部落就是花蓮的最後一村。」海河交接的秀姑巒溪出海口,

是早期原住民選定的好地方,以種植水稻為主。附近總共住有四個族群:阿美族、漢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這裡的人口約700人,大多都是老弱婦孺,勞動人口為了賺錢皆往北部發展,造成人口流失非常嚴重,因此,在靜浦部落幾乎都是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家庭。

靜浦部落豐濱國中退休校長黃榮輝說:「這裡的孩子,由於家庭經濟困難的緣故,車費付不出來,導致不能去畢業旅行;有時,遇見學生還要特別關心有沒有三餐吃,甚至在冬季時,還會看到小朋友穿著短袖,實在很不忍心。」黃榮輝校長在朋友的幫助下,認識了慈濟基金會,創立了雜糧產銷班,透過種植高經濟作物-印加果,來幫助部落賺取收入,維持一些家庭上生活的開銷。

慈濟大學邱奕儒老師知道了這樣的情況後,實際前往部落參訪,才發現這裡的農地臨海風又大,造成經濟作物無法好好生長。因應這樣的問題,邱奕儒老師決定透過通識課程-創意農村大作戰,帶領學生們前往靜浦部落一起替部落整地種植防風林,希望藉由年輕人的力量幫助農田擁有完善的保護措施也幫助這些印加果能夠茂密成長。

在行前準備上,邱奕儒老師先在校園中授課講解地形、土壤、水質如何影響農作物的生長,讓學生帶著植物(如:香茅、芳香萬壽菊)回到宿舍,體驗育苗的過程,最後由學生帶著自己育的苗種稻靜浦,親手種下。

學生帶著手套、圓鍬、鏟子和電鋸走進靜浦部落的農地,開始進行栽種。這些香茅和芳香萬壽菊擁有治病蟲害的功用,能夠改善土壤層,且多樣性種植的方式是傳承阿美族的採集文化,而從鄰近的血桐和黃槿砍下枝條種植在農地,也讓印加果樹有更多的保護林。

邱奕儒老師開立的創意農村大作戰課程,除了讓學生參與農田實做及認識植物的多樣性外,同時也讓學去發現現今農產業人口老化及人力不足的問題,透過實戰經驗,讓學生共同參與改善及解決問題,用行動去落實,替部落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