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獲北一區「111年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

SDG3, SDG4, 日誌, 活動報導

(圖文:學務處) 慈濟大學辦學理念品格與知識為基礎,以人文與服務為實踐,日日精進力求卓越,達成全人教育之目標。因此自創校以來即重視品德教育的涵養,透過課程、活動、境教等方式內化於學生心中。深耕品德教育的成果再獲北一區「111年教育部品德教育特色學校」肯定,12月16日由溫蕙甄學務長代表領獎。
本校品德教育以「尊重、感恩、愛」為主軸,以 「健康友善,品德有禮」、「無毒有我、尊重生命」、「接納與包容-關懷」、「孝親尊長-敬師循禮」、「愛護環境,向大地學品德」、「無語良師」為推動主題,結合人文特色、課程、學生社團、品德教育週系列活動等,展現本校有品人文校園特色。主要辦理項目如下:
一、「健康友善,品德有禮」:
學生團體「學生生活協進會」品德教育週帶動全校品德氛圍,並以「健康環保」為主題。慈濟大學除了力行品德教育外,更稟持服務社會之精神,將「環保」理念帶入社會,期許播下善的種子,開出善的花朵。
學生社團人本醫療社,下鄉帶小朋友正確認識菸、酒、檳榔、毒品及正確用藥。利用體驗和課程介紹的方式,讓小朋友在遇到菸、酒、檳榔、毒品時能有基本的相關知識,以免誤觸毒品,以及教導小朋友們當自己或親友接觸毒品時,如何拒絕誘惑並面對自己的情緒。
二、「無毒有我、尊重生命」:
推廣校園無毒有我、拒毒活動,藉由本校無毒有我反毒志工學生團隊,進入花蓮縣各國高中小進行無毒有我教育宣導服務學習活動,並融入「有我無毒」健康意識於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與品德教育等活動,透過學生志工團隊與國中、小互動,藉以建立莘莘學子正確的生活觀念、學習尊重生命。
人文處長期在學校附近的福境宮進行長者關懷活動,與鄉親已建立深厚情感,2021年3月起,除學校教職員生外,還有校友加入,校友在各行各業累積豐富實務經驗更能融入長者的需求,讓慈大的社區服務活動更貼近長者需求,例如:擔任醫師的校友進行乳癌防治面面觀、健腎運動、老人睡眠;擔任社服單位的校友進行長者福利資訊。因疫情的關係,調整浴佛舉辦方式,改為流動式自由浴佛,為期三天的浴佛典禮共有1376人參與,透過禮佛淨化心靈,感念佛恩、親恩、眾生恩。
三、「接納與包容-關懷」:
本校學生組成小組訪視新住民及弱勢的家庭,以及在新住民及原住民學生較多的學校進行課輔,期望學生了解別人的需要、了解付出的意義,願意定期去服務別人。另以本校醫學院學生為主軸成立人醫社,辦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活動,定期前往養護中心、偏遠國小,以所學專業為爺爺奶奶指壓按摩、護理關懷,帶領小學生認識醫療資源等,培育同學服務學習精神。
四、「孝親尊長-敬師循禮」:以師培中心之學生為主軸,辦理推動「進學敬師禮」,期許即將踏入國高中校園實習的實習教師們,能在結業前除完成「進學」之目標,並能親身體認「敬師」之儀。
五、「愛護環境,向大地學品德」:透過課程鼓勵學生成為「環境永續種子」帶動全校敬天愛地、永續共生的素養,同學們合力將校園閒置空地轉換為「食物森林」,不只可學習到森林中眾生共存的法則,還可藉由親手栽種,在實作中向大地學習,藉以培養尊重生命與愛護環境的生活態度。
六、「無語良師」:慈濟大學首創將人文典禮納入大體解剖學的課程中,在每一環節上做到「讓生者心安,亡者靈安」,學生和無語良師的緣份始於課程前的家訪,學生因為和家屬有了感情互動,讓他們更謹慎地下刀解剖,也更能體會病人與家屬的心。每學期解剖課程結束後,由每位學生親自寫信給無語良師放入棺木中,打破西方解剖刻意將大體視為物,而非人的連結。證嚴上人呼籲「人生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以及慈大尊重生命的解剖人文典禮獲社會認同,目前已經有41133位簽署遺體捐贈志願書,自1996年大體解剖教學啟用至今有1118位完成捐贈大體,無語良師的大捨精神與愛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本校各單位將品德教育視為重要推動工作,期以落實精進品德教育推動之成效,進而鼓勵有效結合社區、民間及校際等各類資源共同推動,展現慈大品格人文、樸實有禮的和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