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跨宗教國際交流講座

SDG10, 國際交流, 活動報導

(文/照片: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5月1日(星期一)於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2E211研討室舉辦「伊斯蘭博愛、寬恕、自由下的跨宗教對話」之三個講次的跨宗教國際交流講座。講題引人入勝,吸引本校有興趣的教職員生及西部教會人員實體和線上同步參與。

首場邀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人類博愛研究中心主席穆罕默德.赫巴敘博士(Dr. Mohamad Habash)講述「伊斯蘭教的博愛原則—一個目標、多種途徑,伊斯蘭信仰與遠東宗教」;第二場次邀請英國曼徹斯特麥地那清真寺教長穆赫丁.艾加比(Imam Moheddin Aljabi)講述「伊斯蘭教中的寬恕」;第三場次邀請台灣伊斯蘭協會創會理事長,也是香港中文大學兼任講師Omer Ayash歐馬講述「伊斯蘭教中的自由」。

穆罕默德.赫巴敘博士談到,穆斯林禮拜時必須念誦古蘭經,經中的要義並不是要與他人征戰或製造仇恨;神創造男人和女人等不同族群,乃是為了要讓我們認識彼此而不是互相攻擊。而伊斯蘭群眾有分保守派、改革派,但九成以上的穆斯林具有開放的心胸,僅少數一成的穆斯林,堅持認為必須用戰爭的方式才能達到神的旨意。目前百分之二十的穆斯林屬於改革派,相信達到神的旨意有許多種途徑,雖然改革派穆斯林是信仰人口中少數族群,但他相信伊斯蘭最終是屬於改革開放的穆斯林,相信不只有一種方式達到神之意旨。

穆赫丁.艾加比教長提到,先知穆罕默德每天祈求真主的寬恕多達70餘次。如果有人故意傷害你,我們要替他找理由,或許他家裡出事情,或許他不知道自己傷害了我;即使他是故意傷害我的,我也要為他找理由,如果你用負面的方式想,你的心就得不到清淨,你和神之間的關係就不會好。寬恕讓我們的心得到休息,能做到的人無論在今生或後世都能得到祝福。

歐馬先生講述「伊斯蘭教中的自由」中提到,許多人說伊斯蘭沒有自由,像是丈夫可以不經過妻子同意而娶四個老婆,或不能問許多問題。但從經文到來講,女性也可以得到遺產,甚至有些女性得到的遺產比男性更多,且許多情況,男人必須比女人負擔更多的責任。他進一步也提到阿拉在古蘭經中並沒有約束伊斯蘭是唯一的宗教,每個人都有自己信仰上的自由,透過宗教將神的訊息傳遞出去,他人的宗教選擇沒有絕大關係。另外也提及飲食上的自由,台灣對伊斯蘭的規定非常複雜,導致許多台灣人認為穆斯林的生活很不方便。伊斯蘭禁止穆斯林吃的東西,基本上也是一般人不會吃的東西,例如宰前的死物、血液、豬肉,以及非真主之名而宰殺的、勒死的、捶死的、跌死的、觝死的、野獸吃剩的動物。

每場次實體與線上參與講座的教職員生都非常認真聽講,並適時提出自己的疑問,諸如提及真主是接受面向四面八方,但清真寺在祈禱卻是面向麥加的方向?為什麼穆斯林之間會發生衝突,是否有什麼方式來幫助穆斯林回到和平祥和的目標?也有同學近期遇到一位印尼學生適逢齋戒月,給他一些食物他堅持不吃,是否所有穆斯林都必須遵循此教義?等伊斯蘭信仰於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問題。

講座尾聲,林建德所長向在場的敘利亞講者,播放2015年慈濟為敘利亞難民在土耳其成立的「滿納海國際學校」,講者們深受感動,多次表達對慈濟證嚴上人最深切誠摯的感謝之意,並錄製一則短片,希望能傳達給證嚴上人。

通過這次講座,參與者深刻體會到台灣慈濟對跨宗教合作的貢獻,不分信仰、種族、文化及地域差異等,大家一同在志工實踐之路為人類做出更多貢獻,為這世界的美善各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