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 改變從投入開始

SDG4, 日誌, 活動報導

(文/照片:教傳院) 教育傳播學院111學年度第二學期院週會5月5日在大愛樓舉行,此次院週會計有來自兒家系、傳播系學生及師長,近百人參與參加。院週會一開始由何縕琪院長開場,宣導與佈達各類活動、同學獲獎榮譽,並說明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即將合併事項。

此次,教育傳播學院邀請Teach for Taiwan(TFT)為台灣而教第二屆教師楊馥綺老師前來,與師生們分享加入TFT的動機以及TFT非營利組織在做的社會公益。楊馥綺老師一開始分享她的成長歷程,國中升高中無法接受升學主義的安排,身心出問題,到國外學習一年,回到體制但開啟建立某種主體性,而與TFT相遇的竟然是,在清晨的早餐店看見TFT創辦人劉安婷的文章,在了解兩年計畫後毅然決然投入了這個在當時看起來像詐騙集團的團隊,放棄了原本穩定的工作,而「不務正業」是她的家人一開始對她走這條路的評價。

講師接著分享這些年陪伴孩子的收穫。「看見”需求”的”真實”樣貌」、「找到孩子的學習動機」,而在服務的過程中,除了幫助孩子,自己也成長許多。在分享中提及對於偏鄉的定義時,開啟與現場同學的對話,先讓同學在便條紙上寫下自己對偏鄉的定義,你覺得偏鄉是「距離」偏遠或「資源」不足嗎?講師解答並非所有偏鄉都如此,許多偏鄉學校的資源可以做到每一位學童擁有一台平板,更有相當充足的補助,校址更是位於距離市區不遠的地方,但這樣的學校卻仍被列為偏鄉,為什麼呢?缺的到底是什麼?講師回覆「都不是,這些只是”單一故事”眼鏡中看見的”被定義的樣貌”」現場許多同學紛紛點頭。

週會尾聲,講師也與師生們分享,她並沒有讓自己失望,在這條路上是越走越穩,她說:「這個計畫讓我覺得我不再是他們生命中的過客,而是陪著他們度過兩年的時光,穩定他們的狀況,幫他們找到舞台,提供不同高度的梯子。」整場週會氣氛很輕鬆活潑,講師在分享當中穿插小活動,和學生開啟互動。傳播系吳同學回饋,這次演講打破了他長久以來對偏鄉定義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