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無語良師教育理念榮登美國國家刊物

SDG3, SDG4, 活動報導

(圖:ISSEES網頁截圖)最近,一篇關於慈濟大學醫學教育的文章再次引起西方世界的關注,它詳細介紹了慈濟大學在推動身體捐贈和醫師養成中培養同理心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在慈濟大學,捐贈者被視為無聲的老師和利他的導師,讓學生們能夠從中學習同理心和體會傳承利他理念的責任感。這種獨特的方法已經在亞洲地區多數國家,包含台灣、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等地推展開來,成為推動身體捐贈和培育同理心的典範。慈濟大學也透過無語良師計畫向大眾證明,醫師除了專業養成外,人文涵養更是不可或缺的。

慈濟大學無語良師教學普遍受到國內外醫學會肯定,在國際上,2009年榮登華爾街日報首頁報導後,最近慈大模擬醫學中心的曾國藩教授再度受邀於《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刊物上撰寫了一篇「慈濟無語良師解剖教學」的文章,以喚起西方社會對醫學教育安排方式,特別是解剖教學上的反思。《Issu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美國國家科學、工程暨醫學學院 (US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合作出版的刊物,設定方向主要是提供給美國政府及民間組織決策者制定政策之參考。這篇論文除了刊登在該刊物的2023春季版中之外,5月31日更呈現在該刊物的網站主頁(issues.org)。該刊物另安排論壇,邀請關心此議題的人士或有想法者提供看法或建議。

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主任曾國藩教授表示,西方醫學教育著重在醫師的理性判斷,醫病之間不要有太多的情感連結,醫學人文雖然重要卻反而成為較少觸及的部分。受邀撰寫此文章代表著慈濟理念與其在醫學教育上的實踐受到認同,也期望藉此機遇讓更多人了解慈濟的無語良師醫學教育理念。為了完整陳述慈濟無語良師理念及實踐,與該刊物編輯歷經多次的視訊會議、以及頻繁的書信往返後才終於定稿。

慈濟醫學院成立之初,台灣解剖教學的大體來源缺乏,證嚴法師提出「生命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鼓勵民眾化無用為大用,往生時捐贈大體給醫學教育,而慈濟大學目前已有4萬1千多人簽署志願捐贈同意書。證嚴法師希望醫學生不僅學習專業知識,還要有同理心及尊重的態度,慈濟大學無語良師規劃具體實踐這樣的理念,除了改變台灣的醫師培育外,也影響到新加坡、中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大學和醫院。

慈濟大學醫學院陳宗鷹院長表示,慈濟大學無語良師以其「寧可在我身上劃錯百刀千刀,也不願在病人身上劃錯一刀」的無私精神,成就醫學教育的人文典範。慈濟大學也透過無語良師教學培育許多優秀的醫生,許多已在臨床服務多年的醫師也在這裡找回了行醫初衷,完整落實人文與專業教育的結合。

慈濟大學解剖教學是堂專業與人文兼具的課程,這是慈濟大學二十多年來的堅持。曾國藩教授表示,在慈濟的課堂上,醫學生、實習醫師、臨床醫師除了學習解剖學和醫學知識技術外,他們會在課前透過家訪了解並分享大體老師的行誼,課後會為老師縫合、著衣、入殮、送靈、火化及入龕等,從人文典禮中他們更能從中瞭解家屬的不捨,因此讓他們更有同理心和尊重生命的態度。

人文典禮相當耗時且需要繁瑣的規劃,也許看起來不切實際,部分人士甚至認為是浪費時間。但根據慈濟大學的研究,它可以減輕教師和學生的壓力,縮短學習曲線,以及增加患者的安全。尤其是在培訓外科醫生微創腹腔鏡技術方面具有無法估計的價值,對醫學教育的影響更深遠,這可能是時下西方醫學教育方式無法比擬的。

慈濟醫學教育因為無語良師而更有溫度,無語良師來自社會各階層,有常住師父、有陪伴慈濟大學成長的懿德媽媽、也有賣米苔目的市井小民、有企業家、有百歲人醫…等,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生命故事,但他們不約而同都選擇往生時將大體奉獻給醫學教育,只為了增進醫師的醫療技術、救治更多病人。無語良師的規劃讓這些捐贈者的愛,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下去。

「我沒有強烈的宗教信仰,但我相信感恩、尊重和愛」,超過40年的解剖學經歷,慈濟大學模擬醫學中心曾國藩教授讚嘆證嚴法師的想法、認同慈濟無語良師教學理念,加入慈濟大學後持續實踐並擴散它的影響力。慈濟大學的無語良師規劃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一種價值觀的傳承。慈大獨特融入醫學人文的解剖教學模式,為醫學界帶來了新的思考和啟發,也為社會帶來了更多關愛與關懷。

原文連結:https://issues.org/silent-mentors-tseng/

issu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