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前線 慈大不缺席】

防疫表現

為人醫陳鈞博~ 對決病毒最前線

人醫陳鈞博
(來源:大愛新聞) 大林慈濟醫院社區醫療部主任 陳鈞博:「6月初的時候,我們看到有日本來了一批疫苗。終於疫苗到了,該我們了。我常常跟同仁講,該我們上場了,因為這就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陳鈞博,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系畢業,2004年到大林慈濟醫院服務至今,邁入第18年。

嘉義縣衛生局科長 蔡素美:「你叫他臨時兩天前跟他說,我兩天後要設站,馬上一批人,而且是非常專業的,包括你的醫療團隊、工作團隊,包括你們的前置作業,非常棒,真的非常棒。」

大家好,我們就很快地順一下流程,目前早上是412,滿懸殊的,早上是412。我們確定說他黃卡(接種紀錄卡) ,沒帶也不補發,補、補、我們補,這個先預備起來,今天應該也是1:30,1:30啊,開抹片車去,OK。到時候玉菁跟建穎這邊,量體溫的時候,我們應該,我在猜他們應該是同一個園所會一起過來,今天打莫德納,對、對、就跟打國中疫苗一樣?對,我們稍微等一下,稍微等一下,這邊教育處會先審核身分。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 林名男:「其實鈞博是非常辛苦的,中間是協調的角色,勇於承擔 然後縮小自己,他就是這樣的特質,有問題、有事情、有業務過來,他就是OK,我們來處理,處理完跟很多單位的協調,然後趕快把這樣很重要的工作完成。」

大林慈濟醫院社區醫療部主任 陳鈞博:「因為現在還在精算一下明天的人力,跟每個小時大概預估會來多少人,很多場次都是可能是前一天晚上,才接獲通知,可能都在深夜,然後接到衛生局的通知,要做一個加場,那可能必須在隔天趕快去調度人力,調度耗材,可能在第3天 第4天,我們就要出動這樣子,時間其實都很緊湊。」

陳鈞博的太太 謝寧惠:「他還是都會回來吃飯,有時候會7、8點過後這樣,然後我們可能就沒辦法,跟他一起共度晚餐,就等他回來再把剩菜留給他,因為我本身也是學公衛,我覺得能夠在疫情的期間學以致用,一直以來公衛也是他的專業,我們也以他為榮,雖然知道他在外面滿辛苦的。」

大林慈濟醫院社區醫療部主任 陳鈞博:「在慈大的教育過程當中,真的是讓我們可以去看到,生命的不一樣的暗角,看到那樣子,可以讓我們更珍惜自己所擁有的。」

確診夫妻花慈救治康復 院方辦金婚禮慶重生

#王智賢醫師(醫資碩94級)

今年五月底,先後被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王先生(化名)、王太太(化名),因肺炎症狀變嚴重,從專責醫院被轉送到花蓮慈濟醫院重症專責病房治療,經過中西醫團隊合力照護後已病癒,七月七日下午,院長林欣榮與醫療團隊悄悄為這對結婚將滿五十年的夫妻,提前慶祝金婚,祝福戰勝病毒的他們,攜手度過更多的金色歲月。

花蓮慈院自五月中旬疫情爆發後,收治的十六位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其中十位是重症,目前已累計十三位病人復原出院。

「恭喜王先生、王太太抗『疫』成功,也恭喜你們金婚快樂!」七日下午,院長林欣榮、副院長何宗融、專責病房主任王智賢、護理部主任鍾惠君等人,致贈安心祝福包、淨斯本草飲濃縮液給王先生夫妻。病房照護團隊在出院這天特別準備了小驚喜,為王太太戴上白色頭紗、王先生別上藍色領帶,在這象徵重生的日子裡,提前為他們慶祝五十年的金婚,讓這對夫妻非常感動。

林欣榮院長表示,從他們送至花蓮慈院第一天,就以中西醫合療方式來為他們治療,除了西醫標準用藥,中醫則以淨斯本草飲濃縮液搭配中藥粉一起調理身體,來加速復原;王先生夫妻從確診到現在復原良好能出院,前後經歷了三個病房團隊來照護,是不簡單的抗「疫」,出院這天,照護團隊的祝福,希望走過病苦的夫妻,猶如重生,攜手度過更多的金色歲月。

雖然是恩愛夫妻,但兩人染病之初,卻必須分隔兩病房,幸指揮中心五月底宣布專責病房可兩人一室時,內科加護病房主任陳逸婷、感染控制室等醫療團隊經過評估後,決定讓王先生夫妻兩人同室,當時負責通知夫妻兩人的二十東病房護理長張素雯表示,當她通知王先生能與太太住同一間病房時,王先生眼神整個亮起來,立刻答說:「OK!OK!」,隔著門都能感受到王先生的開心。

六月十一日,兩人住進同一間病房裡,有陣子都沒看到太太的王先生感動到流淚並對著太太說:「老婆,終於看到你了!」而與先生同住後的王太太也因為有了另一半的鼓勵與支持打氣,變得更積極配合包含俯臥、下床漸進式活動等復健治療。

照護這對夫妻的護理師余晴也發現,他們住在一起之後,少了連日分隔兩室的焦慮與思念,不僅心情變好,加上醫師同時解釋兩人病情,兩人都能了解彼此的狀況外,也同步連線給住在國外的兒子,讓一家人更安心。

回想當時住院一個多月經歷,王太太表示,先生當時是有一點咳嗽,以為只是感冒而已,看了耳鼻喉科後,直到藥吃完時,還是有發燒,醫師建議他去篩檢,才發現自己確診,自己則是沒有症狀,後來就開始連續發燒六天,先生在住院期間還暈倒兩次,加上兩人肺炎症狀變嚴重,呼吸很喘,六月初就被轉送到花蓮慈院治療。

王太太說,住院時醫師建議他們俯臥,但是身體僵硬就像鐵板一樣,真的很不舒服,也沒力氣,就連親友打電話、傳訊息來關心都沒力氣接、也沒力氣看,那段時間很苦,還好有醫師細心問診治療、護理師把屎把尿非常有愛的照護他們,真的非常的感動,「人家說父母是最大的恩,我們的第二恩就是慈濟,感恩花蓮慈濟醫院救回我們的生命!」

緊緊牽著太太的手的王先生,回憶自己確診新冠肺炎時,忍不住掉淚懷著愧疚說道:「是我害了我太太!害她染疫」其實他也想過要放棄,但很捨不得家人,儘管非常害怕血,也曾因為看到自己的血而暈倒,但都努力撐下去,積極復健及接受治療,復原的不錯之後,還能用輪椅推太太去上廁所。

看著邊回憶邊流淚的先生,王太太說出愛的告白:「老公,我一點都沒有責怪你,所以你放心,老婆永遠都會支持你!」王先生也說,是太太的支持,他才能堅持下去。

「這兩隻兔子是我跟我先生,上面的雨傘是醫療團隊,像把大傘守護我們」王太太拿出手繪的卡片感恩醫師外,也畫了一張有著滿滿花朵與愛心的卡片,謝謝護理師小天使們的照護。

何宗融副院長也回贈淨斯本草飲及鮮花,恭喜他們重生也祝福他們結婚五十周年快樂,並與中醫師一起帶著王先生夫妻跳一小段「愛情的恰恰」;王智賢主任則是送上證嚴法師的祝福信,及素食小卡,王太太表示,在住院時,吃了素食餐,發現素食原來可以煮得這麼好吃,打破她對素食的刻板印象。

護理團隊也送上蛋糕及卡片來祝福,並從王先生與王太太兩人名字中取一字,合在一起的音就是「會順」,恭喜這對「會順夫妻」,祝福出院之後順順利利、平平安安,展開新生活。

來源:https://www.tcnews.com.tw/medicine/item/9832.html

站在疫情浪尖上 醫護團隊合和互協

#李垂樫醫師 (醫學系97級)

疫情蔓延,醫療現場壓力極大,還是有許多醫護紛紛投入,31歲的年輕醫師李垂樫,是印尼華僑,在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服務將近四年,加入專責病房照護團隊,他說,此刻需要的是大家合作,一起用專業幫助患者。

聲音:醫師 李垂樫 與 同事:「要等PCR,快篩還沒做完。」

聲音:醫師 李垂樫 與 患者家屬:「(家裡有年輕人嗎?) 沒有,只有我們兩個。」

防疫裝備遮住一大半臉,親切的聲調,讓患者和家屬感到安心。

聲音:醫師 李垂樫 與 患者家屬:「現在加護病房很滿,不過差不多應該下午,可能人會轉出普通病房。」

李垂樫是印尼華僑,在印尼時就有義診經驗,來台灣就讀慈大醫學系,在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服務,疫情升溫,他將投入專責病房,同事也給予鼓勵。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護理師 葉曉青:「好好保護自己,因為那邊的危險性也比我們相對地高。」

透過移動式隔離箱,為確診患者採檢,李垂樫耐心解說病情,讓不安的心找到出口。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 李垂樫:「只是因為這個東西是新的東西,前輩的經驗比較少,那也比較少可以去參考,面對一個新的領域,如何去準備跟面對,其實在過程中也學習不少。」

疫情不消退,前線壓力大,年輕醫師付出加倍心力,就是要守住防疫陣線。

嘉義綜合報導

站在疫起—新聞鏡頭背後的故事


#鐘子昀(英美系103級)、高宜鈴(傳播系101級)、楊蘊慈(東語系101級)

三級警戒以來,不少民眾宅在家防疫、或者在家工作,然而,新聞記者卻得衝鋒陷陣,深入疫情嚴峻地區採訪,這些日子以來,大愛電視台為記者們準備酒精、防護衣、和護目鏡等防疫裝備,同時啟動分流上班,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而新聞記者,肩負著社會責任,在理性和感性間,提供觀眾詳實報導,但站在疫情第一線,記者需要克服許多內心的壓力和恐懼。

接近5月下旬,到台北市萬華等熱區,包括醫院、篩檢站採訪,記者全副裝備。

大愛台文字記者 鐘子昀:「如果是回到最早的話,是從和平院區那時候,有一點院內群聚就開始,那時候當然就穿全身的防護衣,再來是萬華茶室跟之後的快篩站,都是讓我覺得,會有一點風險的地方。」

大愛台文字記者 高宜鈴:「穿一些防護衣,現在天氣很熱,然後脫掉以後,其實有一些困難,就會黏住(皮膚)什麼的,就會覺得說這樣的動作,到底是會不會導致防疫,可能會有破口,就是會黏在身體或什麼的。」

文字記者手持麥克風訪問,必須和受訪者保持適當距離。

大愛台文字記者 高宜鈴:「突然一群人都站在那邊的時候,加上最近天氣又滿熱的,距離很遠,都聽不到他們(受訪者)在講什麼,有時候時間很趕,回來又要全部重聽,所以其實時間上作業是非常短,又很趕這樣子。」

攝影記者戴了口罩、以及護目鏡,呼吸的熱氣,常讓鏡片起白霧,影響拍攝。

大愛台攝影記者 鄧應忠:「可能剛很大量運動,突然停在那邊,然後(人)沒動,它(霧氣)就一直蒸發, 像現在講話就會有一點霧霧的,突然間有什麼狀況 就會比較麻煩一點。」

即使在第二線,政府機關防疫規格提高,每天下午兩點,疫情指揮中心定期記者會,管控入場人數,必須靠同業相互合作。

大愛台文字記者 楊蘊慈:「比如說(入場)組數已經減少了,那已經減少的人數當中,又要再切一半,變成只有A組去三天,然後B組去三天,所以相對來說你的題目,當你今天這家電視台,沒有辦法去的時候, 就必須把題目請同業代問,但是同業本身他們家,可能也有很多的問題(要發問),就不一定能夠幫你問得到,你就隨時因應這樣子的變化,去更改你當天新聞的方向。」

有的記者身兼主播,因為異地分流上班,暫別主播台,只能和粉絲說抱歉。

大愛台文字記者 楊蘊慈:「現在台灣發生這麼大的事情,疫情當時也是來得又急又快,所以其實也沒想這麼多,就是現在該做什麼事情,就往那個地方去, 所以自然而然就會覺得,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現場報導好,以及把資訊傳達給觀眾。」

回到辦公室後,麥克風、攝影器材都得重新清潔。

上班時是記者,下了班就是普通人,家裡有父母、有的還有小孩,誰都不希望將潛在的風險帶回家。

大愛台文字記者 鐘子昀:「家人就是每天打電話就會問說,有沒有做好防護,有沒有消毒好之類,自己心裡也都提心吊膽,可是就是一份責任感吧,因為這樣,所以其實我們都是不敢回家,因為我家是在台東 大概已經,從母親節到現在都沒有回家。」

大愛台文字記者 高宜鈴:「我覺得這段時間讓我,學會怎麼樣好好地消毒,因為以前回到家的時候,都會覺得說好累,賴著一下不去洗澡,現在的話因為,為了建立良好的防疫動線, 所以回到家之後,就是走過的路,用酒精把地板都擦。」

前線人員努力,要換取疫情趨緩,而記者是傳達消息的傳令兵,報導兼顧防疫,把疫情相關消息帶給觀眾,是新聞也是歷史,更是記者的信念。

文字撰稿:林國新
攝影剪輯:萬家宏

站在疫情浪尖上 醫護團隊合和互協

(來源:大愛新聞) 疫情蔓延,醫療現場壓力極大,還是有許多醫護紛紛投入,31歲的年輕醫師李垂樫,是印尼華僑,在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服務將近四年,加入專責病房照護團隊,他說,此刻需要的是大家合作,一起用專業幫助患者。 (閱讀全文...)

專責病房總醫師 克服恐懼搶救生命

#鄭穎脩(醫學系99級)

大林慈濟醫院風溼免疫科總醫師鄭穎脩,11年前從馬來西亞來台灣,慈濟大學畢業的她,在專責病房服務。雖然害怕,但她認為這是菩薩給她的試煉,堅守崗位搶救生命。 (閱讀全文...)

以愛灌溉成長路 幼苗茁壯捍衛家園

#吳雅汝(醫學系89級)

慈濟醫學中心專責病房有兩位醫師,求學時代就接觸慈濟,他們是吳雅汝醫師、王咏璇醫師,身上掛著一個刻有佛心師志的聽診器,兩位都是受證的慈濟委員,承擔專責病房的醫師期間,為了照顧病患,剪去長髮方便清潔,減少防護衣穿脫的時間。

為了進入專責病房,方便穿脫防護衣,慈濟大學畢業的醫師吳雅汝,剪掉了一頭長髮。

慈濟醫學中心加護內科醫師 吳雅汝:「其實我們在每一天照顧病人的工作結束之後,我們都會進行全身洗澡洗頭,我當時是想說,盡量維持清秀的短髮,不管是在照顧病人上面,或者是穿脫防護衣上面,大概都會顯得比較俐落跟安全。」

同樣專責病房的夥伴,大學時代就認識慈濟的王咏璇,把師長的叮嚀掛在胸前。

慈濟醫學中心內科醫師 王咏璇:「那現在這個聽診器,就一直掛在我的肩膀上,雖然我當初選這個廠牌,是因為它很輕便,肩膀比較不容易痠痛,可是佛心師志在身上的時候,就覺得其實身上的負擔,跟肩上的責任是很重大的。」

進入專責病房,守護每一個脆弱的生命,對他們來說,是行醫的初衷,也是一生的志願。

何予懷 鍾江波 花蓮報導

當我們同在疫起 同理照顧走出幽谷

# 鄭敬楓醫師 (醫科所86級)

一位媽媽平時照顧一對兒女,六月初因為兒子染疫,三人入住加強型防疫旅館,解隔後回到家後再次篩檢,發現媽媽跟女兒確診,這時媽媽拜託衛生局讓他們再住進台北慈濟醫院所負責的加強版防疫旅館,因為日前在那得到很好的照顧,讓她就算是一人帶兩個孩子也很放心,母子三人共住24天,回家時還相當不捨醫護團隊。

台北慈濟醫院承擔的加強版防疫旅館,下午一點半透過祈禱歌聲祝福大家,跟著音樂擺動的小妹妹,和媽媽與哥哥因為確診入住,前後共24天。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 鄭敬楓:「(第一次)哥哥確診,所以媽媽跟一歲的妹妹,沒有人帶一起住進來,哥哥後來好了回去的時候,才一天多(媽媽)就去篩檢,變成媽媽確診妹妹也確診,三天後(第二次),她又指定回到我們新店檢疫所。」

三人症狀都相當輕微,媽媽坦言第一次入住時有些擔心,但受到醫師、護理師與房務人員用心照顧,因此,第二次隔離時希望能再回到這裡。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 鄭敬楓:「哥哥很喜歡布丁,我們自己的晚餐,大家都在某一個晚上,把所有的布丁集合起來,就送到他們房間。」

台北慈濟醫院護理師 李枝熹:「我們會聯絡營養師,問說要怎麼樣幫他們,準備他們現階段營養需求 胃口不好,我們也會額外幫他準備小兒補體素。」

兩次入住共24天,三人解隔回家前媽媽寫下卡片與訊息,感恩大家讓她和孩子就算確診也不擔心害怕,離開時也和團隊合影,留下美善的回憶。

台北新店報導
鄭敬楓 (醫科所86級)

“醫”無反顧!非常時期勇於承擔

#陳祈池醫師  (醫學系99級)


面對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急速暴增,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陳祈池(醫學系99級),準備國考中 ,不擔心自己的安危自告奮勇,輪值防疫專責病房,因為她覺得在這個非常時期,自己的專業格外有意義。

面對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急速暴增,內科住院醫師第三年,陳祈池不擔心自己的安危,自願輪值專責病房,為需要的人服務。

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陳祈池:「他們進來的時候 看起來都很虛弱,看起來我們都有點擔心,因為他們都是血氧比較低,血壓也不太穩定,人看起來就很疲倦 會喘這樣子,進來之後大家藥物 環境也不錯,病人幾乎隔天,都會有滿大的改善。」

從馬來西亞來到台灣,就讀慈大醫學系已經11個年頭,她從小接觸上人的法,心中所想的,就是分擔天下事。

大林慈濟醫院內科住院醫師 陳祈池:「當初會走當醫師,希望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我覺得這時候就是需要的時候,其實這件事情是很小很小的事,我覺得應該可以做。」

化解病人心中的苦,真心陪伴,讓他們可以勇敢面對治療,早日康復。

嘉義綜合報導

拔除病苦靠專業 大林慈院張哲睿醫無反顧

#張哲睿醫師 (醫學系95級)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張哲睿,慈濟大學畢業後就來到大林服務,6月分開始支援專責病房,即使工作充滿挑戰性,他也無所畏懼,勇敢投入。
專責病房裡,詳細報告患者病況,36歲的張哲睿,即使家人反對,也義不容辭前往支援。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 張哲睿:「其中有幾個病人,目前看起來他的病程正在走下坡,所以我們在剛剛的視訊會議中,就會特別討論這幾個病人。」
慈濟大學畢業後,8年時間都在急診部全心學習,希望有一天能發揮專業,拔除病苦。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 張哲睿:「慈濟大學畢業之後就來大林服務,所以大林就是我第二個家,病人行走的路線流程,或是病人有可能要放在哪裡,確診的病人要放在哪裡,在急診都有先演練過,插管的流程我們會先演練。」
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 李宜恭:「我們部門的同仁都有一個相同的理念,在越飄搖的時刻,急診越是在醫院裡面重要的穩定的力量。」
站在最前線,與病毒的戰疫還在進行,而每一位自願投入的心,也依然堅定。

嘉義綜合報導

花慈側面採檢法 降低不適感增效率

#急診部賴佩芳醫師(藥毒所博士班97級 )

疫情尚未趨緩,花蓮新增一例確診,為案13195家庭群聚烤肉的關聯案例,前線醫護人員,不論是在快篩站或專責病房,依然堅守崗位對抗新冠病毒,花蓮慈濟醫院,以病人為中心,除了照料病患的健康,也想辦法降低民眾快篩時的不適。

專責病房裡,患者與親人的距離變得遙遠,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的護理師,發揮同理大愛,不僅協助傳遞家屬的關懷,也畫可愛的圖畫為患者加油打氣。

慈濟醫學中心專責病房護理師 鄭余婉婷:「這是很像他原本的真實面貌,然後後面這邊就是,畫Q版的樣子,所以我們想說做個扇子,類似他的肖像給他。」

慈濟醫學中心急診部醫師 賴佩芳:「對 你就可以過來 我就可以把它,插進你的試管裡面,你就可以拿回來放。」

花蓮慈院根據疫情的狀況,支援社區快篩站,在討論動線時,想出既有效率又能減少民眾不適的方法。

慈濟醫學中心急診部醫師 賴佩芳:「病人如果側著對我們的話,一方面我(的棉棒),比較好進入他的鼻孔 二方面,我比較好看到棉棒的角度,如果角度對的話,病人的痛苦會少很多,因為這個採檢,不是一件很舒服的事情,所以如果能夠盡量減少痛苦的話,他們配合度也比較好,過程也會比較短一點。」

堅守防疫崗位,以病人為中心,找出最適合的醫療措施,守護民眾的健康。

江家瑜 何予懷 鍾江波 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 收治重症專責醫院

#黃妙慧醫師 (醫學系95級)
#重症病房護理長張素雯 (護研所109級)

花東染病數字,相較北部中部,都算少。不過身為花蓮重症病患的專責醫院,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醫護全力投入,院方也設置了自主管理區,讓他們能夠隨時補充體力。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是新冠肺炎重症專責醫院,醫護團隊隨時都處於警備狀態,注意患者病情的變化。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感染科醫師 黃妙慧:「在氧氣再惡化的時候,它的速度是很快的,所以其實醫療團隊需要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趕快就是給上,甚至是插管那一些重要的藥物,他的能夠反應時間很短。」
醫護人員每次要進入專責病房,都要透過同仁幫忙,才能穿好防護裝備,照護模式也和以往不同。
慈濟醫學中心重症病房護理長 張素雯:「要計畫,我這次是要進去幫他,可能吃飯、換尿布、身體清潔,幫他做一些,就是把一些照護更集中,一次進去可能一個小時或兩小時。」

醫院也為專責醫護準備了自主管理區,靜思語安撫他們的心,小點心補充體力,下班後可以暫時放鬆身心。
慈濟醫學中心重症病房護理長 張素雯:「壓力的話,其實無形以上會有,照顧個案不知道會有什麼變化,對我們來講是未知的,(但是)其實他們以照顧新冠個案,引以為傲,不會覺得這是困難照顧,也清楚知道,把自己保護好,做好一些防護措施。」

專責病房裡,患者雖然沒有家人的陪伴,但是有醫護時時刻刻守護,一起對抗病毒。

黃孟菁 翁國嘉 花蓮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