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舉辦『大學在地實踐論壇』

活動報導

030
(圖文/新聞公關組)慈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舉辦『大學在地實踐論壇』邀請花蓮在地農友一起分享從事農業遇到的問題,希望能夠結合學校的資源,開出一扇窗,將花蓮有機農業推向市場,也讓實際操作農事的農友們願意繼續以最友善的方式耕作。
花蓮三所大學包括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東華大學聯盟合作,獲得教育部「大學在地實踐聯盟」補助,結合三校老師進行「食在永續-綠色在地公民經濟推動計畫」。11月3日由慈大舉辦『大學在地實踐論壇』,參加論壇的農友有小農小事藍于昇,花東菜市集彭昱融,慈心基金會花蓮產業服務義工組組長李思明校長(平和國小校長),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李建緯(輔導推動花東加工合作社),港口部落水梯田復育計畫歐陽如修,自然農法實踐者 謝景貴等人,大家紛紛提出他們現在從事第一級生產,第二級加工到第三及行銷方面所遭遇到的問題。
在第一級生產上,由於農村人口老化,人口外流,需要大量勞力的農作在農村幾乎是無法運作。甚至有些部落沒有收割機等農具,都大大影響到農友耕作的意願。花東菜市集彭昱融表示,以奇美部落為例,因為當地務農人口年紀高,所以他們選擇比較不需要花太多體力的玉米有機栽種,而為了提高價值,研發出玉米棒,但光是玉米棒加工就無法在花蓮完成,必須送到西部去,增加了成本,而雖然玉米棒受到市場好評,但銷售量和收成的玉米相比還是差太遠。所以大學如何能幫助他們呢?他希望能夠從契約種植,經營管理或是協助行銷等著手。
參加這次活動的包括有慈濟大學、慈濟科技大學、東華大學師生和農友共29位,有社會工作學系、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行銷管理學系等。來自不同科系的師生運用自己的專長以圓桌會議的方式,輪流進行問題討論,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慈濟大學邱奕儒老師表示,大家都在花蓮這塊土地上生活,每個人心目中都有美好花蓮藍圖,希望大家打破小農、學生、老師的身分限制,一起思考花蓮在地的大學可以提供什麼樣的資源,結合不同領域的人分工合作,產生正面的影響一起去完成美麗花蓮的目標。
大家拋出問題,討論激烈,欲罷不能。東華大學劉珈均同學表示,第一次有機會可以跟農友們坐下來討論他們遇到的問題,並一起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覺得很務實。他們這一組也有提到,很多大學老師帶著學生到農村體驗農作,並沒有辦法深刻感受到從生產到銷售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所以也建議如果大學要開課可以打破學分制甚至是學年制,讓大學生可以參與從插秧到收成過程,設計出符合農民想要的具體的行動方案。
每一組輪流上台報告,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時間太短,慈大邱奕儒表示,今天的『大學在地實踐論壇』只是第一步,希望大家能夠彼此繼續橫向連結,運用各自專長,實踐美好花蓮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