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50周年 舉辦國際論壇

SDG4, 新聞影片, 活動報導


(來源:大愛新聞) 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屆滿50周年,舉辦國際論壇,透過系統性的推動線上伴讀、編製教材、師資培育等,讓教學更普及、更有效率。近幾年掀起一股華語文熱潮,許多外籍生紛紛來台灣學中文,受到疫情影響,大多透過線上伴讀的方式學習,但也讓學生提前體驗到成為線上華語教師的經驗。在慈濟大學,有超過40位曾經來台就讀,後來回國當教師的外籍生,他們回去分享華語文特色,也在當地帶動新血,來台讀書。

清邁慈濟學校學生 江春怡:「老師,我覺得去台灣念書,有一點害怕。」

教師(慈大校友) 許婉同:「我覺得妳不用怕,我已經去過了。」

曾經來台讀書的許婉同,畢業後回到家鄉當老師,將所學的中文傳承下去。

慈濟大學主秘 何昆益:「畢業的同學呢,目前最遠的我們有到俄羅斯,有到美國,目前統計大概有40幾個人次在海外教學。」

受到疫情影響,學生大多透過網路學華語文,慈濟基金會和台灣師範大學簽訂合作計畫,跨越8000多公里的教育,預計為土耳其滿納海學校200位難民學生,提供線上伴讀。

台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主任 蔡雅薰:「例如用圖像,例如用環境,例如用主題,都可以把它做一個很好的連結,我覺得溝通呢,其實語言本身,它所占的比例不一定是最高的,但是老師要擷取最好的語言的表達的方式。」

慈大國際學院華語課程主任 呂佩珊:「未來的華語教學市場,一定也會有一些線上課程的需求,所以等於他們也是提前準備好了自己成為一個線上華語教師的技能。」

持續推動華語文特色,不管是線上教學、錄製實體課程、教師培育和學伴機制,都缺一不可,課程編制也採循序漸進。

美國威廉大學亞語系教授 顧百里:「(先學)發音,然後是語法,語法非常重要,再來是基本詞彙,然後才開始介紹中國字,開始(學習)的時候,每天上1.2堂課(就)夠了。」

他們離開家鄉,來到台灣學習中文,透過語言了解當地的風俗民情,期盼未來能整合國內外資源,提升華語文的教學品質。

李明華 徐英豪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