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憶點藝滴」創造青銀共學空間

SDG14, SDG3, 服務,交流, 活動報導

發揮「老當益壯」和「熱情青春」年輕人的活力,由花蓮退休志工和慈濟大學學生共同經營打造的青銀共學空間「憶點藝滴」

在花蓮吉安鄉南山一街正式開幕營業,每星期一和星期四以手作、遊戲,運動分享的方式,讓長者和青年學子跨世代共同工作、彼此學習。
「憶點藝滴」青銀共學的理念是延續自110學年慈濟大學創新創業計畫,由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吳淑娟老師指導的學生創業團隊,5位來自兒家系和社會工作學系跨科系的學生,學習如何組成公司、營運,將理想具體化。而現在活動的地點,就是他們自今年三月開始,由學生和長者志工親自整理、粉刷,重新設計的場地,雖然創新創業競賽結束了,但他們熱情不滅,繼續實踐他們的理念,甚至邀約同學一起來當志工。
社會工作學系彭沛瀅也是「憶點藝滴」公司主要負責同學,她表示,從創新創業計畫開始到現在,大家花了很多時間整理房子,規劃課程等,身為負責人她第一次走進銀行開戶,緊張到連銀行行員都看的出來問她:「你需要幫忙嗎?」歷經了開公司的過程,她說現在幫爸爸公司看帳,跑銀行她都沒問題了「就像從小朋友突然間就變成社會人了。」彭沛瀅說。
這世代的大學生幾乎有甚麼問題第一個是問谷哥大師,但真的動手做才知道經驗是很重要的,「明明我們粉刷了,壁癌也清除了,但是水就是一直從牆壁滲出來。」後來是楊懷漳志工親自提著一桶防水漆指導如何為牆壁上漆,才終於順利完成空間的整理,在創造青銀共學的過程中,大學生們從志工身上學到了生活經驗。
原本預定在4月開幕的青銀共學活動站,因為疫情一直到10月底才開始啟業,星期四早上在南山一街小小的兩層樓民宅,傳來音樂的旋律「來,大家起轉圈圈。」輕快簡單地舞蹈,長者們也跟著動起來。
提供場地的柯綠蘿老師,也是青銀共學的主要志工老師之一,擅長寫作和藝術創作,啟用當天的課程由她教導大家手作存錢筒,並由大學生負責律動操。柯綠蘿老師表示,北部、西部已經有很多青銀共學的社區活動站,青銀共學和大家印象中的長者服務很不同,年輕人進入可以打破銀髮長者對自己的設限,「原來我也可以做這個動作,原來我的經驗對大學生來說很特別。」在這裡不是大學生服務長者,而是彼此共伴、共學、共創。
參加活動的長者背景不同,有阿美族的婦女,也有年輕就經營雜貨店、還有護士退休的長輩等。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趙芷芳同學表示,將近半世紀的年齡差距,他們和長者的想法很不一樣,生活過程也很不同,尤其她來自馬來西亞,台灣的歷史和故事很多都沒聽過。「以前開文具店的小鳳姊,她就告訴我們「戰鬥陀螺」、「漫畫」,我也可以與大家學習花蓮文化、台語,不是我們教他們,是他們同時在教我們。」趙芷芳說。
國營機構退休的楊懷漳笑說,如果沒有參與上課,自己就和很多台灣男性的退休人士一樣在家「等吃」、「等睡」,因為認識了吳淑娟老師而參與青銀共學,跟著大學生一起感染了熱情,甚至也要將自己專業「水力發電」、「用電安全」等與大家分享。
青銀共學創造加乘的效果,長者的智慧和經驗正好是這群年輕人所缺乏的,而年長志工也透過參與青銀共學找回了自己的價值。慈濟大學吳淑娟老師表示,每個高齡者都是我們的傳家寶,應該在他們退休比較有時間時貢獻自己的經驗,持續發光發熱,學生從他們身上學習更多能量,對年輕人的未來是很有幫助的。
「憶點藝滴」青銀共學從開始創業以來就沒有打算因為計畫結束而停止,慈濟大學師生感謝參與的志工不離不棄的協助,未來將會持續在社區邀請長輩走出來,也會邀請同學和學弟妹一同參與,讓青銀共學的所激發的火花,長長久久持續在社區和台灣不同世代間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