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alk8在慈大

SDG3, SDG4, 活動報導, 研討會

第八屆MiTalk Young Scientist Workshop (MiTalk8)18日、19日兩天在慈濟大學舉辦,有來自全國學者和學生共190多位參加,工作坊旨在提供台灣年輕學者一個交流微生物研究的平台,在主辦方富有創意的設計下,活動主打分享有趣的內容,除了邀請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外,現場還有彩虹細菌蠟筆彩繪、廣播科普體驗、以及來自不同微生物領域的研究海報展示,MiTalk8猶如花蓮的太陽和天空,耀眼閃亮沒有邊界。

微生物年輕學者工作坊在2017年首次在中研院舉辦,希望舉辦一個年輕學者想要的討論活動,每屆工作坊都由熱心成員主辦,每一屆 MiTalk YSW都有各自獨特風貌,此次由慈濟大學醫學系林光慧老師、何翰蓁老師和醫工系陳俊堯老師籌畫主辦,也是繼2018年後再次回到慈大。

MiTalk 8邀請到中央研究院植物暨生物學研究所郭志鴻副所長擔任大會特邀講者,分享「A perspective on bacterial taxonomy based on evolutionary genomics」還有來自各學術單位,業界等的18場專題分享,以及55張研究海報展覽,主題涵蓋甲烷、藍藻、厭氧菌等,分享不同微生物特性到應用,從地球暖化、降解塑膠、改善土讓力、發電廢水處理,甚至微生物在精準醫療的可能性。

海報分享

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卻大大影響著地球,開幕第一場由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生資中心研究員施朝仁博士帶來「從淨零排放看甲烷菌的美麗與哀愁」,他描述甲烷菌從早期沼氣發電的「明日之星」,到被認為是導致地球暖化的元凶成為「過街老鼠」,現在又因為淨零排放和烏俄戰爭,而成為「東山再起」的能源,施博士生動有趣的敘述,也讓聽眾更清楚微生物和人的連結裡沒有絕對,只要不斷有新的研究,也許有一天拯救地球就靠它們啦!!

目前在生技公司服務的羅翊菱研究員是慈大生科 95 級畢業生,很開心能以講者身份回到學校分享自己在腸道厭氧細菌培養上的研究成果。傳統微生物學強調分離單一菌種,羅研究員則認為不同菌種間的伙伴關係很重要,把同伴養在附近就能提高成功分離特殊菌種的機會。而這一點也和人一樣,剛好也與本次會議的主題 ”連結” 契合。

全國微生物專家齊聚花蓮,教育電台花蓮分台三位主持人林文玲、趙佳韻、林曉君也特別前來專訪,暢談大家研究的微生物。教育電台林曉君目前正在慈大傳播所進修,她大學是慈大分遺系和傳播系雙主修,擁有生物背景的她,與陳俊堯老師在教育電台合作主持了「普普拉的實驗工廠」,這次更將錄音間搬到現場,多數年輕學者第一次廣播形式向大家介紹他們研究的微生物,來自成大的邵勇先博士接受訪談後直呼第一次聽到自己從錄音出來的聲音,他表示:「突然間不知道要如何跟不是這領域的人分享我的研究,這是以前沒想過的,未來會有很多機會與不同的人交流,藉由這次的嘗試有一種學到的感覺。」

在慈大電台主持「細菌曼波」並擁有不少聽眾的醫工系陳俊堯老師表示:「在熱愛微生物的我們眼裡,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小生物每隻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各自在適合的舞台上展現風華。我們比其它人更清楚,它們之間的連結與互動產生了難以忽視的力量,影響山與海,影響土地與住在上面的動植物,也影響了我們人類。」

演講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