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疫起—新聞鏡頭背後的故事

新聞影片, 防疫前線



#鐘子昀(英美系103級)、高宜鈴(傳播系101級)、楊蘊慈(東語系101級)

三級警戒以來,不少民眾宅在家防疫、或者在家工作,然而,新聞記者卻得衝鋒陷陣,深入疫情嚴峻地區採訪,這些日子以來,大愛電視台為記者們準備酒精、防護衣、和護目鏡等防疫裝備,同時啟動分流上班,希望把風險降到最低。而新聞記者,肩負著社會責任,在理性和感性間,提供觀眾詳實報導,但站在疫情第一線,記者需要克服許多內心的壓力和恐懼。

接近5月下旬,到台北市萬華等熱區,包括醫院、篩檢站採訪,記者全副裝備。

大愛台文字記者 鐘子昀:「如果是回到最早的話,是從和平院區那時候,有一點院內群聚就開始,那時候當然就穿全身的防護衣,再來是萬華茶室跟之後的快篩站,都是讓我覺得,會有一點風險的地方。」

大愛台文字記者 高宜鈴:「穿一些防護衣,現在天氣很熱,然後脫掉以後,其實有一些困難,就會黏住(皮膚)什麼的,就會覺得說這樣的動作,到底是會不會導致防疫,可能會有破口,就是會黏在身體或什麼的。」

文字記者手持麥克風訪問,必須和受訪者保持適當距離。

大愛台文字記者 高宜鈴:「突然一群人都站在那邊的時候,加上最近天氣又滿熱的,距離很遠,都聽不到他們(受訪者)在講什麼,有時候時間很趕,回來又要全部重聽,所以其實時間上作業是非常短,又很趕這樣子。」

攝影記者戴了口罩、以及護目鏡,呼吸的熱氣,常讓鏡片起白霧,影響拍攝。

大愛台攝影記者 鄧應忠:「可能剛很大量運動,突然停在那邊,然後(人)沒動,它(霧氣)就一直蒸發, 像現在講話就會有一點霧霧的,突然間有什麼狀況 就會比較麻煩一點。」

即使在第二線,政府機關防疫規格提高,每天下午兩點,疫情指揮中心定期記者會,管控入場人數,必須靠同業相互合作。

大愛台文字記者 楊蘊慈:「比如說(入場)組數已經減少了,那已經減少的人數當中,又要再切一半,變成只有A組去三天,然後B組去三天,所以相對來說你的題目,當你今天這家電視台,沒有辦法去的時候, 就必須把題目請同業代問,但是同業本身他們家,可能也有很多的問題(要發問),就不一定能夠幫你問得到,你就隨時因應這樣子的變化,去更改你當天新聞的方向。」

有的記者身兼主播,因為異地分流上班,暫別主播台,只能和粉絲說抱歉。

大愛台文字記者 楊蘊慈:「現在台灣發生這麼大的事情,疫情當時也是來得又急又快,所以其實也沒想這麼多,就是現在該做什麼事情,就往那個地方去, 所以自然而然就會覺得,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把現場報導好,以及把資訊傳達給觀眾。」

回到辦公室後,麥克風、攝影器材都得重新清潔。

上班時是記者,下了班就是普通人,家裡有父母、有的還有小孩,誰都不希望將潛在的風險帶回家。

大愛台文字記者 鐘子昀:「家人就是每天打電話就會問說,有沒有做好防護,有沒有消毒好之類,自己心裡也都提心吊膽,可是就是一份責任感吧,因為這樣,所以其實我們都是不敢回家,因為我家是在台東 大概已經,從母親節到現在都沒有回家。」

大愛台文字記者 高宜鈴:「我覺得這段時間讓我,學會怎麼樣好好地消毒,因為以前回到家的時候,都會覺得說好累,賴著一下不去洗澡,現在的話因為,為了建立良好的防疫動線, 所以回到家之後,就是走過的路,用酒精把地板都擦。」

前線人員努力,要換取疫情趨緩,而記者是傳達消息的傳令兵,報導兼顧防疫,把疫情相關消息帶給觀眾,是新聞也是歷史,更是記者的信念。

文字撰稿:林國新
攝影剪輯:萬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