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大協助小農種碳

SDG 15, SDG11, SDG12, SDG13, SDG17, SDG2, SDG7, 新聞影片, 活動報導
(大愛新聞)「小農種碳」啟動第二期水稻生物肥料實驗計劃,花蓮玉里長良一帶,有144.7公頃優質水稻田將投入循環再生農業,是台灣第一個全區水稻田加入全球農業碳權減碳認證的區塊,以實際行動示範如何減碳。慈大通識中心師生團隊也加入這場計畫,協助小農申請碳權,並幫助小農用科技監測土壤變化。 花蓮一期稻作已收成,二期稻作即將展開,長良里2個產銷班、30多位農民,響應全球農業減碳認證,第一步是改良土質。 長良里長 陳文華:「它(泥土)會變硬呢, 你如果在翻土就知道 機器很大聲,若有機質比較多, 就覺得土鬆鬆的 一打就過去了。」 使用添加益生菌的有機肥料,為農地打底,希望逐步改善長期使用氮肥酸化的土質,恢復生機。 有機肥業者 魏秉鍵:「有機質的主要成分就是碳, 所以為什麼要用有機肥, 這樣子才能把我們的土壤,重新回轉回來 那土壤回轉回來,才有好的根本讓植物可以生長,才能吸收養分。」 長良里長 陳文華:「你要給它慢慢成長,它長得好長得強壯,自然它的生產就多出來了。」 第一期種碳計畫,台灣270位小農,為維持生態平衡而努力,2022年獲得國際組織黃金標準的減碳認證,更結合慈濟大學師生,為社會責任各盡所能。 慈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江允智:「帶了學生到現場協助做紀錄, 記錄友善環境的作為之外, 也協助做一些科學的採樣,去做檢驗來申請碳權。」 第二期計畫,後山長良里成為台灣第一個,全區水稻田種碳的區塊。 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 方儉:「144.7公頃的小農都跟我們簽約, 它願意來嘗試,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把二氧化碳可以固著在土裡面, 而且得到國際的認證。」 打造農業友善環境,轉換成碳經濟,更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在氣候行動與糧食安全等指標的肯定。 唐嬋君 張略家 花蓮報導